登陆

冷链大讲堂:一场“赋能”秀,高校、企业、专家的利益博弈?

author 2025-05-21 7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一场秀?“冷链赋能未来”大讲堂背后的真与假

“冷链赋能未来,产教共筑新篇”,河南冷链大讲堂走进北京物资学院,乍一看,又是一场政产学研其乐融融的行业盛会。但拨开“前沿趋势”、“创新实践”、“高质量发展”这些闪亮的辞藻,我们不禁要问:这场活动,究竟是真知灼见的思想碰撞,还是各方势力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

当“摇篮”也开始焦虑:北京物资学院的冷链突围

北京物资学院,号称“中国物流管理人才的摇篮”,听起来底蕴深厚。然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再响亮的招牌也可能褪色。看看如今的就业市场,物流人才真的供不应求吗?恐怕未必。与其说是“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不如说是北京物资学院自身也面临着生源、就业的压力,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选择与华鼎冷链科技合作,无疑是看中了冷链物流这块“香饽饽”。

专家站台,干货几何?“知识盛宴”的另一面

郝庆书记的致辞,秦玉鸣秘书长的总结,王君CEO的主题演讲,李永青副总裁的经验分享,杨化东创始人的创业故事……一连串的名头,一场看似丰盛的“知识盛宴”。但仔细想想,这些“专家”的分享,真的能为听众带来实质性的启发吗?王君大谈“餐饮连锁供应链新未来”,却不免有为自家企业站台之嫌;李永青分享小猪查理的扩张经验,是否也暗含着对自身供应链服务的推广?杨化东鼓励大家成为“登山者”,鸡汤味儿是不是浓了点?行业专家们当然各有千秋,但其中有多少真知灼见,又有多少是为了迎合活动主题的“定制内容”,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还是资源置换?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听起来很美好。但校企合作,真的能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吗?还是说,这只是一种变相的资源置换?企业提供实习岗位,高校输送廉价劳动力,最终培养出来的,是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还是只会听话干活的螺丝钉?值得深思。更有甚者,一些企业打着“校企合作”的幌子,行圈地、套利之实,高校也需擦亮眼睛,避免被“白嫖”。

被“客座教授”们重新定义的冷链未来

一纸“客座教授”聘书,看似荣誉加身,实则各取所需。王君、李永青、杨化东三位行业精英,摇身一变成为“客座教授”,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而北京物资学院,则可以借助这些“客座教授”的行业资源,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但是,这些“客座教授”真的会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吗?还是仅仅挂个名头,偶尔来学校“指导”一下?

三方合作,各取所需?冷链物流的未来猜想

“校企协的三方合作”,听起来似乎能有效推动行业智慧与教育资源的融合。但实际上,这种合作模式能否真正落地,还存在诸多变数。协会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是桥梁纽带,还是利益协调者?各方能否真正做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亦或只是表面上的“你好我好大家好”?冷链物流的未来,并非仅仅依靠几次活动、几个合作就能决定。它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创新,真真切切的投入,以及对行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再多的“赋能”,也只是空中楼阁。

请发表您的评论
Powered By vertu3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