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的浪潮一波又一波,仿佛每一次技术革新都能彻底颠覆现有的互联网格局,将用户从数据巨头的掌控中解放出来。然而,当各种项目方高举着“去中心化”、“隐私保护”的大旗时,我们是否应该冷静地思考:这些承诺真的能够兑现吗?
Inco,这个声称要解决区块链保密性问题的 Web3 协议,近期宣布完成 500 万美元的战略融资,引来了不少关注。顶着 a16z crypto CSX 领投的光环,再加上 Coinbase Ventures、1kx 等明星机构的背书,Inco 似乎站在了聚光灯下。但是,聚光灯往往也会暴露出阴影。
不得不承认,Inco 提出的“完全同态加密(FHE)”技术确实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它承诺可以在加密数据上执行计算,从而保护用户隐私。但 FHE 技术并非新鲜事物,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计算效率低下、安全漏洞风险以及高昂的开发成本,都是 FHE 技术难以逾越的障碍。
更令人担忧的是,Inco 目前仍处于初步建设阶段,用户体验反馈主要来源于测试网环境。这意味着,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积极反馈”很可能只是项目方精心包装的宣传,而真实的用户体验很可能与此大相径庭。在加密货币领域,过度宣传和虚假承诺早已屡见不鲜,我们必须保持警惕。
Inco 的融资历程也值得玩味。在本次 500 万美元战略轮融资之前,Inco 早在去年 2 月就完成了 450 万美元的融资。短时间内连续获得融资,固然说明了资本对 Inco 的看好,但也可能暗示着项目方急于套现离场。毕竟,在熊市之中,能够成功融资的项目并不多,更何况是连续融资。
因此,在 Web3 的世界里,我们不能盲目相信任何承诺。我们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深入了解项目的技术原理、团队背景以及融资情况,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Inco 究竟是 Web3 隐私保护的希望,还是又一个被资本裹挟的泡沫?我们拭目以待。
Inco 将自己定位为“Web3 保密协议”,其核心在于利用完全同态加密(FHE)技术,试图在 EVM 兼容的 Layer 1 上实现可组合和可操作的隐私状态。这听起来很美好,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其中充满了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妥协。
FHE 的确是一项充满想象力的技术,它允许在加密数据上直接进行计算,而无需先解密数据。这意味着,理论上,我们可以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例如,在去中心化身份验证(DID)中,用户可以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情况下证明自己的身份;在私人投票中,选民可以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参与投票;在暗池交易中,交易者可以在隐藏交易量的同时进行交易。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FHE 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最主要的问题是计算效率低下。由于需要在加密数据上进行计算,FHE 的计算复杂度远高于传统计算方式。这使得 FHE 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变得非常困难。此外,FHE 的安全漏洞风险也值得关注。虽然 FHE 理论上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更重要的是,FHE 的开发成本非常高昂,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积累。
Inco 选择了与 EVM 兼容的 Layer 1 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降低开发者的迁移成本,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加入 Inco 生态。然而,这种选择也意味着 Inco 必须牺牲一定的性能和安全性。EVM 本身就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例如交易速度慢、Gas 费用高等等。Inco 为了兼容 EVM,不得不接受这些缺陷,这无疑会限制 Inco 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EVM 的安全性一直备受质疑。各种智能合约漏洞层出不穷,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Inco 基于 EVM 构建,也难以避免这些安全风险。这意味着,即使 Inco 采用了 FHE 技术,用户的隐私仍然可能受到威胁。
Inco 宣称实现了链上加密状态的存储,这意味着所有加密数据都可以直接、安全地保存在区块链上。这听起来很安全,但关键问题是:谁来保证密钥的安全?
如果用户自己管理密钥,那么一旦密钥丢失或被盗,用户的隐私将彻底暴露。如果 Inco 集中管理密钥,那么 Inco 就成为了一个中心化的风险点。一旦 Inco 被攻击,所有用户的隐私都将暴露。
因此,链上加密状态的存储并不能完全解决隐私问题。密钥的管理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Inco 需要找到一种安全可靠的密钥管理方案,才能真正保护用户的隐私。
Inco 为了推广其项目,推出了一系列交互教程,引导用户参与 Inco 生态下三个重点项目的测试网交互。这些项目包括 Hangman、Comfy 和 Melee。表面上看,这些交互教程旨在帮助用户了解 Inco 的技术和功能,但深入分析,却发现这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活动,目的是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提高 Inco 的知名度。
交互教程的第一步是领取测试币。用户需要进入指定的网站,完成人机认证后才能领取少量的 ETH 测试币。这些测试币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只能用于在测试网上进行交互。项目方慷慨地赠送测试币,看似是为了方便用户参与测试,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廉价的营销手段。通过赠送测试币,项目方可以吸引大量的用户参与,提高项目的活跃度。然而,用户需要为此付出的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对项目方的信任。这种信任是昂贵的,一旦项目方跑路或失败,用户的信任将付诸东流。
Hangman 是一款简单的猜单词游戏。用户需要通过选择字母来组成正确的单词。每次选择字母都需要进行两次钱包确认,这使得游戏过程非常繁琐。Hangman 作为 Inco 生态中的一个项目,其存在本身就令人费解。这款游戏与 Inco 的核心技术没有任何关联,也无法展示 Inco 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这款游戏非常无聊,无法吸引用户长期参与。那么,Inco 为什么要推出这样一款游戏呢?或许,这款游戏只是一个幌子,目的是吸引用户连接钱包,为后续的交互做准备。又或许,这款游戏暗示着 Inco 的未来:在隐私的迷雾中苦苦挣扎,最终走向失败。
Comfy 是一个 USDC 兑换 cUSDC 的项目。用户可以将 USDC 兑换成 cUSDC,也可以将 cUSDC 兑换回 USDC。项目方声称 cUSDC 是一种安全的加密货币,可以保护用户的隐私。然而,这种说法值得怀疑。首先,cUSDC 本身就是一个中心化的加密货币,其价值由 Circle 公司控制。这意味着,Circle 公司可以随时冻结用户的 cUSDC 资产。其次,cUSDC 的隐私保护机制并不完善。虽然 cUSDC 可以隐藏交易金额,但无法隐藏交易双方的身份。这意味着,用户的交易仍然可以被追踪。因此,cUSDC 并不像项目方宣称的那么安全。更重要的是,Comfy 的交互过程非常复杂,用户需要进行多次兑换和确认,这增加了用户的操作风险。Comfy 是否真的 Comfy,恐怕只有用户自己知道。
Melee 是一个为加密大佬投票的项目。用户可以使用 MON 测试币为 8 位加密大佬投票。项目方声称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民主投票,但实际上,这只是一场中心化的游戏。首先,MON 测试币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用户只能通过参与 Inco 的交互才能获得。这意味着,只有参与 Inco 生态的用户才能参与投票。其次,投票结果由项目方控制。项目方可以随时修改投票规则,甚至可以操纵投票结果。因此,Melee 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投票,而只是一场由项目方控制的营销活动。通过让用户为加密大佬投票,项目方可以提高 Inco 的知名度,并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