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最新发布的2024年报,数字背后并非一片坦途。营收38.67亿元,看似体量依旧,实则暗流涌动。最扎眼的问题莫过于“增收不增利”。营收的波动,本身就说明市场对其主营业务的信心有所下滑。更糟糕的是,客户回款周期延长,直接导致信用减值损失大幅增长。这意味着什么?坏账风险在增加,利润被蚕食。叠加高额的研发投入、新建场所的折旧摊销,以及资产减值计提,多重压力之下,华大基因的“阶段性业绩承压”绝非一句轻描淡写。这更像是企业发展战略与市场环境错配的集中体现。不禁要问,华大基因是否高估了自身的技术转化能力,或者低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仅仅用“阶段性”来掩盖问题,恐怕难以服众。
财报宣称,肿瘤与慢病防控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02%,肠癌检测营业收入更是“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约270.60%。乍看之下,这似乎是华大基因的“救命稻草”。但仔细分析,这个数据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肠癌检测的高增长,很可能与近年来大众对癌症早筛的日益重视有关。然而,市场上的竞争者众多,华大基因的优势在哪里?是技术壁垒足够高,还是营销手段足够强?如果仅仅是依靠“风口”带来的短期红利,那么这种“结构性韧性”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更何况,剔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后,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营收同比增长22.37%。这个数字看似不错,但如果考虑到疫情期间基数较低的因素,实际增长可能并没有那么亮眼。东南亚、中东欧区域的营收增长,或许能证明华大基因的全球化布局初见成效,但也可能仅仅是“捡软柿子捏”,在竞争相对不激烈的市场分得一杯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