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以来,中国积极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应对经济结构性矛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与发达国家主要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应对短期危机的做法有所不同。
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日益丰富,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已达18项,涵盖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长期工具以及多种阶段性工具。这些工具具有定向调控、激励相容和多维度“结构性”等特点,通过低成本再贷款和激励贷款支持等方式,引导信贷资源流向重点领域。
结构性货币政策在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发挥作用。一方面,它拓展了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弥补了外汇占款减少的影响;另一方面,它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改善了信贷结构,促进了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并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政策实施坚持“有进有退”,在支持重点领域的同时,有序退出部分阶段性工具,避免资源错配和风险积累。
然而,结构性货币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其总量效应有限,难以完全替代总量货币政策;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强对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并完善退出机制;其规模也需适度控制,避免过度使用导致总量问题。
未来,中国应持续丰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完善传导机制,加强多部门协同,构建更精细化的金融监管体系,形成多政策协同机制,以更好地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