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這個曾經被視為顛覆傳統金融秩序的密碼貨幣,如今卻在社群內部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並非交易速度或可擴展性,而是關於區塊鏈的「純潔性」——究竟比特幣區塊鏈應該只用於金融交易,還是應該允許存儲其他類型的數據?這場爭論的核心,是關於比特幣核心(Bitcoin Core)軟件中是否應該移除對 OP_Return
輸出大小的限制。OP_Return
,這個原本被設計用於在區塊鏈上存儲任意數據的工具,如今卻被一些人視為「垃圾資訊」的幫兇,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限制 OP_Return
是一種過時的、家長式的干預,阻礙了比特幣的創新和發展。
這場爭議並非簡單的是非之爭,它觸及了比特幣的根本價值觀——去中心化、抗審查和自由。同時,它也暴露了比特幣社群內部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衝突——理想主義者希望保持區塊鏈的「純潔」,而礦工和企業家則希望利用區塊鏈的空間來獲取利益。這是一場關於自由與利益、理想與現實的激辯,它的結果將深刻影響比特幣的未來走向。
比特幣社群中一直存在一種聲音,認為比特幣應該專注於金融交易,任何其他用途都是對區塊鏈資源的浪費,甚至是對比特幣精神的背叛。這種觀點將比特幣視為一種「純粹」的金融工具,而將圖像、文本或其他數據的存儲視為「異端」。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具有極高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它可以被用於各種各樣的應用,而不僅僅是金融交易。
實際上,將數據存儲在比特幣區塊鏈上並非什麼新鮮事。早在 OP_Return
出現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嘗試利用比特幣的交易備註字段來記錄信息。OP_Return
的出現,只是為這種行為提供了一種更規範、更有效的方式。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利用 OP_Return
來存儲圖像、文本和其他數據,一些人開始感到不安。他們認為,這些數據佔用了區塊鏈的空間,增加了節點的存儲負擔,並且與比特幣的「金融屬性」格格不入。於是,限制 OP_Return
輸出大小的呼聲越來越高。
然而,理想主義者的防線很快就被現實擊潰了。2023 年初,一種名為 “Ordinals” 的新技術橫空出世,它允許用戶將圖像直接銘刻在比特幣的聰(satoshi,比特幣的最小單位)上,從而將圖像永久地存儲在區塊鏈上。與使用 OP_Return
輸出不同,Ordinals 將圖像存儲在 Taproot 支出的輸入腳本中。更令人諷刺的是,這些 Ordinals 交易中的絕大多數已經是標準交易,它們會被比特幣核心節點中繼。在某些情況下,這種 Taproot 方法甚至比 OP_Return
更便宜,因為它受益於隔離見證(SegWit)升級帶來的 75% 的見證數據折扣。
Ordinals 的出現,迅速引爆了比特幣社群。一方面,許多人對這種新技術感到興奮,他們認為 Ordinals 開闢了比特幣的新應用領域,為比特幣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對 Ordinals 嗤之以鼻,他們認為 Ordinals 只是對區塊鏈空間的濫用,是一種毫無價值的「垃圾資訊」。儘管如此,Ordinals 的熱潮卻愈演愈烈。根據 Dune.com 上的一個儀表盤顯示,Ordinals 的使用量一直很高,已經有超過 8800 萬次銘文,支付了超過 7000 個比特幣的交易費用,按照當前的比特幣價格計算,這超過了 6.6 億美元。Ordinals 領域已經湧現出許多企業,它們希望利用這一增長趨勢,並且已經有數百萬美元投資於 Ordinals 相關的工具,例如錢包、銘文交易系統以及創建 Ordinals 並將其提交到網絡的方法。這場由「垃圾資訊」驅動的狂潮,讓那些希望保持區塊鏈「純潔」的人們感到無力和沮喪。
面對 Ordinals 的熱潮,我們不禁要問:將圖像存儲在區塊鏈上真的有價值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價值」。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將圖像存儲在區塊鏈上似乎是一種非常低效的做法。區塊鏈的存儲空間非常昂貴,而且存儲圖像需要消耗大量的計算資源和網絡帶寬。相比之下,使用傳統的雲存儲服務,成本要低得多,效率也高得多。然而,從主觀的角度來看,將圖像存儲在區塊鏈上可能具有一定的價值。有些人認為,將圖像永久地存儲在區塊鏈上,可以確保它們永遠不會被篡改或刪除。有些人則認為,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區塊鏈圖像,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一種對數字稀缺性的認可。正如文章中所說:“有些人似乎喜歡區塊鏈上的圖像,並且已經為此支付了超過 6 億美元的費用。既然這些商品的價值是主觀的,我們有什么資格質疑呢?”
然而,我們仍然要保持警惕。Ordinals 的熱潮,很可能只是一場炒作泡沫。就像之前的 ICO 熱潮一樣,許多人盲目地湧入這個領域,希望能夠快速致富。然而,最終,絕大多數人將會賠錢。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前景廣闊,但它並非萬能的。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待區塊鏈的價值,避免被炒作和泡沫所迷惑。比特幣區塊鏈,究竟應該成為一個「純粹」的金融網絡,還是一個可以存儲任何類型數據的開放平台?這個問題的答案,將由市場和時間來決定。
對於許多比特幣的早期信徒來說,比特幣代表著一種理想——一個去中心化、無需信任、抗審查的金融系統。他們希望比特幣能夠擺脫政府和金融機構的控制,為人們提供一種更自由、更公平的金融選擇。然而,隨著比特幣的發展,商業利益開始滲透到這個曾經充滿理想主義的領域。比特幣挖礦,這個原本只是愛好者們的遊戲,逐漸演變成一個龐大的產業,吸引了大量的資本和企業。這些礦工和企業,不再只關心比特幣的理想,他們更關心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利潤。
Ordinals 的出現,為礦工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獲利機會。通過將圖像和其他數據存儲在區塊鏈上,礦工們可以獲得更多的交易費用。對於那些在競爭激烈的挖礦行業中苦苦掙扎的礦工來說,Ordinals 無疑是一根救命稻草。正如文章中所說:“這些管理團隊非常喜歡 Ordinals,他們將其視為潛在的收入驅動因素,在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中,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收入驅動因素。” 然而,Ordinals 也可能是一顆毒藥。如果區塊鏈上充斥著大量的垃圾數據,可能會導致交易費用上漲,網絡擁堵,甚至威脅到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因此,礦工們需要仔細權衡 Ordinals 的利弊,找到一個既能獲利又能維護比特幣健康的平衡點。
比特幣的設計理念之一是“激勵相容”,即通過經濟激勵來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行。礦工們通過挖礦來獲得比特幣,而比特幣的價值又取決於網絡的安全性。因此,礦工們有動力維護網絡的安全,從而確保自己的利益。然而,這種激勵機制並非完美無缺。在現實世界中,利益的誘惑往往會讓人們做出損人利己的行為。如果礦工們過度追求利潤,可能會犧牲比特幣的長期利益。例如,如果礦工們只選擇交易費用高的交易,而忽略了其他交易,可能會導致網絡擁堵,損害用戶體驗。如果礦工們合謀攻擊網絡,可能會導致比特幣的價值崩潰。因此,我們需要時刻警惕利益至上的風險,確保比特幣的激勵機制能夠真正地維護網絡的安全和健康。
比特幣的世界,就像一片黑暗森林,每個參與者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又害怕被其他人攻擊。在這個黑暗森林中,信任是不存在的,只有利益才是永恆的。我們需要時刻保持警惕,才能在這個黑暗森林中生存下去。
比特幣的核心價值之一是去中心化,這意味著沒有單一的實體能夠控制網絡。然而,隨著挖礦行業的集中化,以及礦工開始建立自己的私有交易池,比特幣的去中心化面臨著新的威脅。如果礦工只接受來自特定渠道的交易,或者只優先處理那些支付更高費用的交易,那么他們實際上就是在壟斷交易選擇權。這將導致普通用戶的交易難以被確認,而那些能夠支付更高費用的用戶則可以優先享受網絡資源。這種情況不僅損害了比特幣的公平性,也削弱了其抗審查的能力。正如文章中所說,如果更大的 OP_Return
輸出仍然被視為非標準交易,但人們仍然想使用它們,礦工將只會建立直接接收這些交易、繞過公共內存池的企業。最大的上市礦企 Marathon 已經這樣做了。
面對礦工壟斷交易選擇權的風險,比特幣開發者需要採取行動,維護網絡的開放性和公平性。他們應該努力使開源的交易選擇算法在最大化收入方面具有競爭力,阻止礦工構建自己的專有算法,並使公共內存池具有競爭力,阻止礦工建立私有內存池業務。這需要開發者不斷創新,優化交易選擇算法,提高公共內存池的效率。同時,也需要社群的監督和參與,共同抵制那些試圖壟斷網絡資源的行為。開發者的責任不僅僅是編寫代碼,更重要的是維護比特幣的核心價值觀,確保網絡的健康發展。文章中提到:我們認為,比特幣開發者應該努力保持軟件的競爭力。使開源的交易選擇算法在最大化收入方面具有競爭力,阻止礦工構建自己的專有算法,並使公共內存池具有競爭力,阻止礦工建立私有內存池業務。
長久以來,比特幣社群對於運行完整節點(full node)的成本和必要性爭論不休。一方面,支持者強調運行節點是維護比特幣去中心化、自主驗證交易的關鍵;另一方面,批評者則認為節點運營成本高昂,且大多數用戶並未實際參與驗證,因此意義不大。而關於 OP_Return
的爭議,更是將這個問題推向了風口浪尖。許多人擔心,如果取消 OP_Return
大小的限制,區塊鏈上將會充斥著大量的垃圾資訊,導致節點的儲存和運算負擔大幅增加,最終使得普通用戶難以負擔節點運營的成本。然而,這種擔憂是否真的有道理呢?OP_Return
究竟是區塊鏈上的雞肋,還是沉重的負擔?
事實上,OP_Return
輸出並不享受隔離見證的折扣,因此即使區塊鏈上充滿了 OP_Return
交易,區塊的大小也難以超過 1MB。與之相比,如果使用其他方式(例如假地址)來存儲任意數據,則可能導致區塊大小膨脹至 4MB。更重要的是,OP_Return
輸出並不會使 UTXO 集合膨脹。UTXO 集合是指所有未花費的交易輸出的集合,它佔用了節點大量的儲存空間。如果 UTXO 集合過於龐大,將會極大地增加節點的運營成本。而 OP_Return
只是不需要驗證然後可以忽略的數據。
相比於 OP_Return
,UTXO 集合才是真正需要關注的「惡魔」。如果我們真的關心節點運營的成本,就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如何縮小 UTXO 集合上,而不是糾結於是否應該限制 OP_Return
的大小。實際上,已經有一些技術被提出來解決 UTXO 集合膨脹的問題,例如 UTXO 承諾(UTXO commitments)和累積分批(accumulator batching)。這些技術可以有效地減少 UTXO 集合的大小,從而降低節點的運營成本。因此,那些擔心節點運營成本更便宜的人不必擔心移除 OP_Return
限制會帶來什么問題。
許多人將區塊鏈上的圖像和其他非金融數據視為「垃圾資訊」,認為它們佔用了寶貴的區塊鏈空間,浪費了網絡資源。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真正的垃圾資訊並非那些佔用空間的數據,而是那些試圖審查交易、阻止信息傳播的行為。比特幣的核心目標是抵抗審查,而交易費用是旨在實現該目標的安全模型的基本組成部分。希望審查交易的攻擊者無法通過鼓勵節點運行者從其內存池中過濾掉某些交易來成功。如果那樣可行,比特幣在防止審查方面就不會特別出色。
比特幣的設計者中本聰早就意識到,完全阻止垃圾資訊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讓市場來決定哪些交易可以進入區塊鏈。只要你愿意出價高於其他用戶,在某種價格下,你幾乎總是可以進入。這就是比特幣的市場法則——出價者勝出。無論交易是否是垃圾資訊,無論交易是否使用 OP_Return
,或者無論交易是否使用隔離見證,情況都是如此。要進入區塊鏈,就需要出價高於其他用戶,這是唯一可行的垃圾資訊預防模型。這種垃圾信息預防模型已經被理解多年。
正如前比特幣开發者 Gregory Maxwell 在 2015 年 的一封重要的電子郵件中所說:對廉價、高度復制、永久存儲的需求是無限的。這意味著,無論我們如何優化區塊鏈的存儲效率,都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區塊鏈空間是有限的,而對它的需求是無限的。因此,擁堵是必然的。我們需要接受這個現實,並找到一種更有效的資源分配方式。與其試圖阻止垃圾資訊進入區塊鏈,不如讓市場來決定哪些交易值得被記錄。只有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才能確保區塊鏈資源得到最優化的利用。
比特幣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爭論和妥協的歷史。從早期的區塊大小之爭,到如今的 Ordinals 熱潮,比特幣社群一直都在為網絡的發展方向而爭論不休。回顧區塊大小之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爭論焦點也是關於區塊鏈空間的利用。一方認為,應該擴大區塊大小,以提高交易吞吐量,降低交易費用;另一方則認為,擴大區塊大小會增加節點的運營成本,損害比特幣的去中心化。最終,小區塊派贏得了勝利,比特幣避免了區塊鏈空間被廉價交易佔據的風險。然而,Ordinals 熱潮的出現,再次引發了關於區塊鏈空間利用的爭論。這一次,爭論的焦點是關於非金融數據是否應該被允許存儲在區塊鏈上。儘管兩次爭論的焦點不同,但其背後的核心問題卻是相同的:如何平衡區塊鏈的效率、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我們需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如果大區塊派獲勝並採用了比如 Bitcoin XT,那么區塊大小限制現在可能在 250MB 左右。區塊可能充滿了圖像,每 10 分鐘就有 250MB 的圖像。這可能使得普通用戶無法運行節點,並且可能已經扼殺了比特幣。
比特幣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它經歷過無數次的爭論、分叉和攻擊。然而,每一次的挑戰,都讓比特幣變得更加強大。面對 Ordinals 熱潮,我們不應該恐慌,更不應該試圖阻止它。相反,我們應該擁抱這種混沌,讓市場來決定什麼才是比特幣的正確發展方向。如果我們過於追求「純潔」,試圖將比特幣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那麼我們最終只會扼殺比特幣的創新能力。比特幣的魅力,就在於它的開放性和自由。只有保持開放,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只有保持自由,才能激發更多的創新。因此,我們應該放開手腳,讓各種各樣的應用在比特幣區塊鏈上蓬勃發展。或許,在這些看似無用的「垃圾資訊」中,就隱藏著比特幣的未來。移除 OP_Return
限制,或許就是擁抱混沌的第一步。當然,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需要面對更多的挑戰。但只有經歷過風雨,才能見到彩虹。比特幣的未來,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我們是選擇繼續築起象牙塔,還是勇敢地擁抱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