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 Capital 创始人 Justin Bons 毫不留情地指出,所谓的“比特币 DeFi”不过是一场精心包装的骗局。他认为,无论是 BitVM、BitcoinOS、Rootstock 还是 Soveryn,这些项目要么是极度中心化的,要么是完全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经过深入研究,真相令人震惊,这些项目的许多宣传近乎欺诈,简直是把投资者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Bons 的批判并非空穴来风。他直指这些项目打着“去中心化金融”的旗号,实际上却在暗地里搞着中心化的勾当,误导用户,让投资者血本无归。这种行为,说轻了是“画饼充饥”,说重了,那就是赤裸裸的欺诈!
比特币无法实现真正的 DeFi,这并非什么秘密,而是由其底层架构决定的。缺乏图灵完备的虚拟机,是比特币 DeFi 无法逾越的鸿沟。简单来说,比特币无法像以太坊或 Solana 那样支持复杂的智能合约。这意味着,无论项目方如何巧舌如簧,比特币都不具备 DeFi 所需的核心能力。
DeFi 的核心在于“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而目前所有号称“比特币 DeFi”的项目,本质上都摆脱不了中心化的阴影。它们要么依赖于中心化的验证者,要么需要许可制的参与者,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是对 DeFi 精神的亵渎,更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任。
BitVM 声称可以通过“乐观双方计算”在比特币上实现智能合约,听起来是不是很高端?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这不过是中心化的另一种伪装。它类似于以太坊二层网络(ETH L2)的运作方式,涉及一个“证明者”和一个“验证者”。然而,与大多数中心化的 ETH L2 不同,BitVM 的中心化程度更高,因为其“验证者”是基于许可制的。说白了,就是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当裁判,这公平吗?
更令人担忧的是,BitVM 的效率极其低下。由于比特币(BTC)没有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BitVM 试图通过在争议情况下将操作码串联在一起并发布到 taproot 交易中来实现智能合约。这种方法就像用算盘计算微积分,效率低下到令人发指。即使未来 BitVM 试图实现验证者的去许可化,也无法改变其初始配置需要一组具有许可的参与者这一事实。这种“先天不足”的缺陷,注定了 BitVM 难以摆脱中心化的泥潭。
Rootstock 是一个与 BTC 连接的侧链,主打智能合约功能。但它依赖于一个“许可制联合体”(federation)来维护双向锚定(2-way peg)。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联合体可以审查你的交易,甚至窃取你的资产!这和银行有什么区别?
虽然 Rootstock 本质上和银行无异,违背比特币去中心化的初衷,但至少 Rootstock 在项目介绍中承认了自己的中心化特性。这种“坦诚”,反而显得有些“可爱”,至少它没有像其他项目那样,打着去中心化的旗号,干着中心化的勾当。
Sovryn 其实是构建在 Rootstock 上的,依赖其智能合约与锚定机制。既然 Rootstock 本身就是中心化的,那么 Sovryn 又怎么可能实现去中心化呢?这就像在沙滩上盖房子,地基不稳,房子迟早要塌。
然而,Sovryn 在官网却声称自己“去中心化”并提供“比特币原生交易”,这显然是一种误导。更令人警惕的是,Sovryn 背后团队还参与了下一个项目 BitcoinOS。
BitcoinOS 是目前这几个项目中最夸张的。它宣称自己解决了所有以太坊都没解决的问题:隐私、跨链、无信任桥接、甚至“真正的 Rollup”等。听起来是不是很诱人?但仔细研究后你会发现,这不过是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宏伟蓝图”。
BitcoinOS 的白皮书存在严重信息缺失,完全回避了项目设计中关键的“链下执行”部分。而这正是引入信任风险的核心所在。这种“选择性披露”,不禁让人怀疑其背后的动机。
BitcoinOS 采用的仍是类似 BitVM 的“证明者-验证者”结构,且文档中完全没有提及如何实现验证者的去中心化。这一“刻意的遗漏”极具欺骗性,暗示其验证者仍是中心化控制。
此外,该项目声称支持“比以太坊更高级”的Rollup,但在技术上却根本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比特幣缺乏圖靈完備性,意味着L2的执行、排序与验证必须全部链下进行。这必然要求一个中心化顺序器或联合体介入,从而暴露出更多集中风险。
更荒唐的是,BitcoinOS 的 Rollup 系统每六个区块就需在主链上提交 400KB 大小的状态证明,占据比特币区块容量的 10%。这使得 Bitcoin OS 成为一个极其缓慢且昂贵的数据可用性解决方案,难以与其他方案竞争,也导致 BTC 上的 DeFi 不仅完全中心化且不安全。然而这些细节在官方文档中却只字未提,令人震惊。
目前许多比特币(BTC) “DeFi” 项目都是基于 “第二层扩展”(L2 scaling) 的叙事延伸而来。广义上讲,L2/模块化 “扩展” 试图通过在基础层(L1) 之上构建额外层级来扩展其功能和性能。
然而,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几乎从未成功过。将交易流量推送到另一个竞争链并不能真正扩展原链的容量,反而为原链的实际使用提供了一个衰退的预兆,因为这种做法为 “永远不必扩展 L1” 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借口。看看以太坊,它曾经是 DeFi 领域的绝对霸主,但现在在”真实使用率”上已经被 Solana 超越。这绝非偶然,而是 L2 叙事带来的结构性恶果,它就像慢性毒药,一点点蚕食着以太坊的根基。
更糟糕的是,这种方式往往会通过 L2 代币和股股权的腐蚀性影响,彻底扭曲原链领导层的激励机制。原本应该关注底层技术创新,现在却把精力放在如何炒作 L2 代币上,本末倒置,令人唏嘘。
BTC 的 L2 扩容计划可能导致大规模自托管变得不切实际。用户若想掌控自己的私钥,仍需进行多次链上交易以接入 L2。然而,当前链上的容量无法支持如此大规模的操作。想象一下,如果所有比特币持有者现在都想把他们的币转移到 L2,那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举例来说,若所有持币者现在都想移动他们的币,交易队列将超过两个月;如果全球每个人只进行一次交易,队列将超过二十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意味着自托管几乎不可能实现,大众将不得不通过托管服务商接入,这完全违背了比特币最初的存在意义。比特币的初心是让每个人都能掌控自己的财富,而不是把财富交给中心化的机构。
这种高度中心化的治理模式,使得任何想要改变比特币协议的提案,都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即使是那些对社区有利的提案,也可能因为某些人的个人偏好而被扼杀在摇篮里。
因此,要指望比特币适应 DeFi,根本不现实。这就像让一头老驴学习跳芭蕾舞,简直是强驴所难!比特币的未来,或许只能在“数字黄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 DeFi 的梦想,只能寄托在其他更有活力的区块链上。
然而,它们很快就会因为技术瓶颈、模型漏洞等问题逐渐消失,留下一地鸡毛。几年后,新的项目卷土重来,针对的是一批不了解历史的新投资者。韭菜永远割不完,只要有利益的驱动,就会有新的项目方前赴后继。
这就像在赌场里,明知道概率对自己不利,却还是忍不住想赌一把。投资者们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个“幸运儿”,却往往忽略了历史的教训。比特币 DeFi 的故事,已经上演了太多次,每一次都以悲剧收场。难道人们真的学不乖吗?
更让人讽刺的是,在深入研究 BTC 生态的 L2 项目后,反而让人更加欣赏以太坊 L2 的透明度和自我批判精神。以太坊生态甚至有专门的 “L2Beat” 项目来跟踪每个 L2 的风险和运行状况,而比特币 L2 则几乎没有类似的披露机制。这种信息不对称,让投资者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我们无需继续容忍比特币的平庸与停滞。它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现在是时候让位于更具创新精神的项目了。当前链上已有真正的 DeFi 经济,每年创造数十亿美元收入——与其沉迷于幻想,不如支持真正的加密革命。让我们拥抱那些真正能够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项目,而不是继续在比特币 DeFi 的迷雾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