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这次发布的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乍一看,似乎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又一次“全面升级”。从标签到生产,从成分到检验,覆盖面不可谓不广。然而,我对此却持有谨慎的乐观态度。
这些年来,我们见证了太多“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标准出台,但食品安全问题却依然层出不穷。三聚氰胺事件的阴影还未完全散去,地沟油、毒奶粉的幽灵又时不时冒出来吓人一跳。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难道仅仅是标准不够细致、指标不够全面吗?
在我看来,问题的根源在于执行。再完美的标准,如果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最终也只是一纸空文。地方保护主义、监管部门的渎职、企业家的道德缺失,这些才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真正推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管和严厉的惩罚,仅仅依靠标准本身,恐怕难以真正保障老百姓的餐桌安全。
这次新规中,关于食品标签的调整无疑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强制标示致敏物质、简化保质期标注、推广数字标签……这些举措看似贴心,实则隐藏着不少值得深思的地方。
强制标示致敏物质,这的确是对过敏人群的一大福音。但问题在于,有多少消费者真正会仔细阅读配料表?又有多少企业会真正如实标注?如果监管不到位,这项措施很可能沦为形式主义。
简化保质期标注,让消费者不再需要费力计算,这看似方便,但却可能让一些商家钻空子。原本可以清晰地看到生产日期,现在只能看到到期日,这无疑给了一些不良商家篡改生产日期提供了便利。
至于数字标签,我更是持保留态度。诚然,数字标签可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但有多少老年人会使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又有多少消费者有耐心仔细阅读屏幕上的文字?在我看来,数字标签更像是一种噱头,一种为了迎合“互联网+”而强行推出的产物,它真的能提升消费者的知情权吗?恐怕未必。
对于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字眼,我举双手赞成。这些年来,商家利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心理,大肆炒作“零添加”概念,误导消费者认为“零添加”就等于“更健康”。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欺骗!
“不添加蔗糖”却含有大量果糖,“不添加甜味剂”却使用了其他添加剂,这种文字游戏屡见不鲜。消费者被蒙在鼓里,花高价购买所谓的“健康食品”,实际上却摄入了更多的糖分和添加剂。
现在,终于禁止使用这些误导性词语了,这无疑是一场迟来的正义。但问题是,仅仅禁止使用“零添加”就够了吗?商家依然可以打着“天然”、“无公害”等旗号进行宣传,继续误导消费者。因此,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宣传的监管,避免商家玩弄文字游戏,欺骗消费者。
不得不承认,数字标签的出现,的确代表着食品标签领域的一次技术革新。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获取更全面的产品信息,这听起来很美好。然而,这种美好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隐患。
首先,数字标签的信息真实性如何保证?谁来监管这些信息的上传和更新?如果企业随意篡改信息,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权?其次,数字标签是否存在数据安全问题?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会不会被泄露?
更重要的是,数字标签的普及,是否会进一步加剧信息鸿沟?对于那些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数字标签无疑是一种歧视。他们将被排除在信息社会之外,更加难以获取食品信息。
因此,在推广数字标签的同时,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并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避免数字标签成为监管的盲点。
将强制标示的营养素范围从“1+4”扩展到“1+6”,增加糖和饱和脂肪酸,这无疑是对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又一次提升。毕竟,现代人摄入过多的糖和饱和脂肪,是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原因。
然而,仅仅增加两项指标,真的就能引导消费者健康饮食吗?在我看来,这远远不够。消费者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糖和饱和脂肪的含量,还应该了解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的含量。更重要的是,消费者需要学会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搭配饮食。
因此,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的营养教育,提高他们的营养素养。同时,企业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生产更多营养均衡、健康的食品,而不是仅仅为了迎合市场,生产高糖、高油、高盐的垃圾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