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发布了2024年度报告,这份财报揭示了企业在营收方面维持基本稳定的表象下,隐藏着净利润大幅下滑的严峻现实。 报告期内,白云山实现了约749.93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仅略微下降0.69%。 然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骤降30.09%,仅为约28.35亿元,创下了近七年来的新低。 这一显著的反差,无疑给这家老牌药企敲响了警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白云山在2024年第四季度遭遇了巨额亏损,归母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亏损3.23亿元和4.99亿元。 对于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白云山方面解释称,主要受到市场需求不足、行业政策变化以及对一心堂药业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共同导致了白云山盈利能力的显著下降。
曾经凭借王老吉、金戈等明星产品赚得盆满钵满的白云山,如今也不得不开始为盈利问题而发愁。 这份成绩单着实令人意外,也引发了市场对于白云山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 这家昔日的医药巨头,似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白云山2024年的财报数据来看,公司整体业务表现面临一定压力,各业务板块的表现也呈现出喜忧参半的局面。 白云山的业务主要涵盖大健康、大南药、大商业和大医疗四大板块。 其中,大医疗板块目前正处于布局与投资扩张阶段,其业绩表现尚难以准确判断,暂且不作深入分析。
大商业板块(医药流通业务)是白云山的主要营收来源,在公司业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4年,该板块实现营收增长3.39%,达到545.50亿元,占总营收的72.74%。 然而,由于医药流通行业的特殊性,大商业板块的毛利率仅为6.43%,呈现出“量增利薄”的局面。 这种盈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白云山整体盈利水平的提升,也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与大商业板块相比,大南药板块(医药工业)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营收下滑较为明显。 2024年,大南药板块营收为97.56亿元,同比下降10.4%,毛利率也下降1.89个百分点至46.85%。 其中,中药收入下滑3.26%,化药收入下滑20.10%。 而化药收入的下滑,主要归因于公司主打产品“金戈”(枸橼酸西地那非片)业绩的下滑。 2024年,“金戈”销售额为10.34亿元,同比下滑19.81%,销售量同比下降13.17%,库存量却激增49.78%。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金戈”的市场表现正在逐渐失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大健康板块的收入也呈现下降趋势,2024年同比下降12.70%,至97.05亿元,毛利率同比下降1.29个百分点。 该板块的核心产品王老吉,2023年营收达到100亿元,占该板块当年111亿营收的大部分。 然而,随着消费者偏好变化和饮料市场多元化发展,凉茶市场整体呈现萎缩态势。 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凉茶市场规模从2015年500多亿元高峰后开始下滑,2018年缩减至470亿元,2020年后又大幅下降27.1%。 与此同时,无糖茶饮市场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3年无糖茶增长110%,远超饮料行业6%的整体增速。 这意味着,王老吉所处的凉茶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健康板块的增长也面临着瓶颈。
除了业务板块的表现不佳,白云山还面临着投资失利和人事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2024年,白云山计提了4.71亿元减值损失,其中对一心堂药业长期股权投资计提3.86亿元资产减值准备,直接影响了年度利润。 一心堂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约1亿元至1.5亿元,同比下降81.80%至72.70%,投资收益大幅缩水。 此外,2024年7月,白云山原董事长李楚源因个人原因辞职,后被证实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据报道,2024年广药集团有十多位高管被调查,直到2025年1月21日,李小军才接任相关职务。 这些人事变动无疑对公司的正常经营产生了负面影响,也给白云山的业绩带来了雪上加霜的打击。
白云山作为南派中药的代表性企业,旗下拥有12家中华老字号药企,如陈李济、奇星药业、敬修堂药业等,还拥有华佗再造丸、小柴胡颗粒、消渴丸等上百款知名中药品种。 然而,在这些光环的背后,白云山也面临着品牌形象模糊、研发投入不足等深层次的挑战。
与云南白药、片仔癀、同仁堂等同行相比,白云山的品牌形象显得较为模糊,缺乏一个能够让消费者立刻联想到的鲜明标签。 有人提到白云山会想到王老吉凉茶,有人会想到“金戈”,还有人会想起陈李济老字号,总之没有一个统一的品牌认知。 这种品牌认知的分散,导致白云山的市场价值远低于它的实际资产和收入规模,难以形成强大的品牌溢价。
再与其他中药企业相比,白云山也没有像康缘、以岭、天士力那样强大的创新研发能力,也没有像片仔癀、云南白药那样有特色的标签品牌,更没能像同仁堂那样凭借百年老字号打造出高品质的品牌溢价。 白云山的产品结构虽然多元,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以往突出的拳头产品优势不再明显,难以在市场上形成强大的合力。
与白云山的市场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相对较低的研发投入。 2024年财报显示,白云山的研发费用仅为7.64亿元,研发费用率低至1.02%,远低于同行业水平。
而同行头部的中药企业如九芝堂、东阿阿胶、华润三九等,研发费用率几乎是白云山的2倍。 研发费用投入的不足,直接限制了白云山的创新能力,也让投资者对白云山的长期发展潜力产生担忧。 缺乏持续的创新动力,白云山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尽管面临着业绩下滑、品牌模糊、研发不足等多重挑战,白云山也在积极探索业务转型,试图打破现有的发展瓶颈,寻找新的增长点。
从财务管理角度看,白云山通过兴证资管设立了“应收账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广州医药收到了15.24亿元的应收账款购买价款。 这不仅有效改善了公司的资金流动性,也探索出了一种“医药+金融”的创新运营模式,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白云山账面上拥有163.02亿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这为公司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使其在探索新业务、加大研发投入等方面拥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面对上述挑战,新上任的董事长李小军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压力。 白云山能否打破现有业务模式的束缚,在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等新兴领域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如何提升研发投入强度,建立创新药孵化机制,从而摆脱对传统产品的依赖? 这些都是李小军及整个白云山管理团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2024年财报发布次日,白云山A股先是大幅低开2.24%,但盘中又迅速涨回1.29%。 这一现象表明,市场对白云山的前景存在一定的分歧,既有担忧,也有期待。 投资者在关注白云山能否成功转型,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塑辉煌。
白云山的转型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毕竟“船大难掉头”,庞大的体量也意味着转型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只要白云山能够正视问题,积极应对,加大创新投入,重塑品牌形象,相信它仍然有机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重振昔日雄风。